EN

教学单位

白云山校区
  •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
  • 国际商务英语学院
  •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
  •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
  • 日语语言文化学院
  • 亚非语言文化学院
  •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
  • 高级翻译学院
  • 体育部
  • 高等继续教育学院(公开学院)
  • 国际学院(出国留学培训部)
  • 留学生教育学院
大学城校区
  • 经济贸易学院
  • 商学院
  • 会计学院
  • 金融学院
  • 法学院(广东涉外律师学院)
  • 国际关系学院
  • 英语教育学院
  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(网络空间安全学院)
  •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
  • 马克思主义学院
  • 新闻与传播学院
  • 艺术学院
  • 数学与统计学院
知识城校区
  • 黄埔研究院

科研单位

  •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
  •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
  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
  • 加拿大研究中心
  • 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
  • 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
  • 翻译学研究中心
  • 粤商研究中心
  •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
  • 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
  • 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
  • 语言工程与计算实验室
  • 双语认知与发展实验室
  • 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
  • 教育部创新团队
  • 黄埔研究院(研究生院)
  • 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
  • 词典学研究中心
  • 土地法制研究院
  • 广东法治研究院
  • 区域国别研究院
  • 欧洲研究中心
  • 非洲研究院
  •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
  • 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
  • 国际移民研究中心
  • 中南半岛研究中心
  • 阐释学研究院
  • 法律语言学研究所
  • 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中心
  • 华南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
  • 跨国并购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
  • 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
  • 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
  • 粤港澳大湾区会计与经济发展中心
  • 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
  • 广东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中心
  • 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
  • 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

党政机构

  • 党委办公室(校长办公室)
  • 纪检监察室
  • 组织部
  • 宣传部
  • 统战部
  • 保卫部(武装部)
  • 学生工作部
  • 校工会
  • 校团委
  • 发展规划部
  • 教务部
  • 研究生院
  • 科研部
  • 人力资源部
  • 教师发展中心
  • 国际交流合作部(港澳台事务工作部、孔子学院办公室)
  • 财务与资产管理部
  • 总务后勤部
  • 审计工作部
  • 离退休人员工作部
  • 基础建设部
  • 招标采购中心

教辅及其他机构

  • 图书馆
  • 档案馆
  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、实验教学中心
  • 学生就业创业中心
  •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
  • 校友事务与合作发展处
  • 教育合作与发展中心
  •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
  • 考试中心
  • 校医院

学科科研

学科科研

创意写作工作坊作家讲坛

主题:文学创作

主讲人:著名作家毕飞宇

时间:12月4日(周三)下午3:30

地点:第七教学楼水上报告厅

主办单位:中文学院

毕飞宇简介

    毕飞宇,男,著名作家,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,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。1964年1月生于江苏省泰州兴化(江苏兴化为郑板桥、施耐庵家乡),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,获文学学士学位。

  2010年11月毕飞宇在南京医科大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,作品曾被译成法文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。曾两度获得鲁迅文学奖(全国中短篇小说最高奖项),多次获得《人民文学》小说创作奖、《小说选刊》奖、《小说月报》百花奖、冯牧文学奖、中国小说学会奖、庄重文文学奖等。

   2011年3月17日,毕飞宇的长篇小说《玉米》荣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,成为该奖项2007年创立以来,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。

  2005年是毕飞宇原创长篇小说的丰收年。在一众一线作家各自推出长篇新作之后,以中短篇小说知名的毕飞宇在时隔8年之后,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长篇《平原》。这本小说自然也被看成毕飞宇的转型之作。和此前的中短篇小说一样,《平原》关注的仍然是农村题材,描写的也仍然是上个世纪70年代,而从思想倾向上看,《平原》同样依然保持着对现实的强烈介入感,小说中“带菌者”的象征提法更是直接指向现实。从这个意义看,所谓转型,只是就小说的规模而言,《平原》在毕飞宇的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延续性要大于标志性。

获奖

  继2006、2007年的短篇《彩虹》,《相爱的日子》和《家事》之后,毕飞宇又在2008年第9期的《人民文学》上发表了其个人写作生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《推拿》。在这部作品中毕飞宇关照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小说《青衣》的黑暗与光明。毕飞宇在年轻时曾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,从那时候起,他就和残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涉及残疾人,似乎总也离不开同情与关爱。毕飞宇却认为,小说家不可以做同情与关爱的注射器,他坚称,人的立场是他唯一愿意坚守的立场,而不可能是残疾人立场。在毕飞宇写作过程中,时常想回避一些问题,他“下不去”手,但是,为了人物的饱和度与真实性,他勇敢地放弃了一些“婆婆妈妈”的念头。他说,这一切都来自于尊重。长篇小说《推拿》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。

  2011年3月17日,毕飞宇凭长篇小说《玉米》获得了在香港公布的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,这是自姜戎和苏童之后第三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,这个年轻的文学奖一共授予了四次奖,而此次奖项也是首次授予已出版的英文翻译作品(《玉米》英文版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(Howard Gol dbl att)教授、林丽君 (Syl via Lin) 教授夫妇合译)。《玉米》讲述了文革中三个姐妹的故事,评委评价其“生动地探索了文革中中国家庭和乡村生活,通过环环入扣的家庭冲突和爱的故事,展现了个体和社会的面貌。”同时入围的还有印度作家曼努·约瑟夫和塔比什·卡伊尔,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和小川洋子。

  2013年,作家毕飞宇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《推拿》[3]将被国家话剧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手改编成舞台剧,9月初先于北京上演,10月在沪亮相。


 

主讲人 讲座时间
讲座地点
分享至:
广外新闻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